成都旅行记:与国宝相约的治愈时光

发布时间:2025-11-13 12:21  浏览量:1

11月1日,那是一个美丽的秋日,下午我们从阜阳西关机场飞往成都双流机场,住在锦江区的一个酒店里。11月2日吃过早饭,将近九点钟,我们打车去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四十分钟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南门口已是人声鼎沸。

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在成都北郊斧头山麓的竹林里,占地1500亩,具体地址是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

上午10:30,我们从南门进入,门票每个人55元,60岁以上免门票,人很多。有导游过来说200元为我们带路讲解1.5小时,能看到全部大熊猫,我们就让他带路讲解,中午将近1点钟才结束。

跟随导游,我们走进葱郁的竹林,首先来到幼年大熊猫别墅,隔着玻璃见到两只大熊猫正在嬉戏。它们在树木深处,加上隔着玻璃,看不太清楚。导游说前面就没有玻璃了,可以直接看到大熊猫。于是,我们就往前走。

我们走了几十步,见到几处的大熊猫都在睡觉,有的在地上,有的在木架子上。

导游说上午10-12点是大熊猫睡觉的时间,如果能早点来就好了。不过前面还有,可以近距离观赏各年龄段大熊猫,观察它们吃竹、睡觉、攀爬的萌态。

我们继续往前走,有一处人特别多,有两只大熊猫正在吃竹子和活动,只见一只笨拙地爬上一米高的木架,得意地晃着脑袋,突然脚下一滑滚落下来,正好压在同伴身上。两只毛茸茸的小家伙顿时扭作一团,引得围观游客阵阵欢笑。

我们与黑白团子的相遇,让成都的旅行变成了治愈心灵的旅程——原来最简单的快乐,就藏在竹林摇曳的光影里,藏在熊猫咀嚼竹叶的沙沙声中。

然后我们来到大熊猫太阳产房时,一只成年熊猫正悠闲地坐在竹林里,前爪捧着翠绿的竹笋,像个美食家般仔细剥去外壳,然后"咔嚓咔嚓"地享用起来。它那专注而满足的神情,仿佛世间最美味莫过于此。不远处,它的同伴则以各种高难度姿势酣睡——有的趴在树杈上,有的仰面朝天露出圆滚滚的肚子,完全无视了围观游客的相机快门声。

转过弯来到亚成年大熊猫别墅,一只体格健壮的熊猫正背对着游客,专注地享用它的早餐。只见它熟练地剥开竹笋外壳,然后像吃甘蔗般“咔嚓咔嚓”地咀嚼,那满足的神情仿佛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佳肴。

不远处,它的同伴则以各种高难度姿势酣然入睡——有的四仰八叉地躺在木架上,圆滚滚的肚子随着呼吸起伏;有的则把自己卡在树杈间,软绵绵的身体仿佛没有骨头。我站在围栏外观看了整整二十分钟,它们却能安睡如初,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定,着实令人羡慕。

在月亮产房,透过玻璃幕墙,我有幸看到了刚出生不久的熊猫宝宝。它们真的只有苹果大小,粉嫩的皮肤上才刚开始长出稀疏的白毛,保育员正用奶瓶给其中一只喂食。那小爪子紧紧抓住保育员手指的模样,让人心生怜爱。

接着,我们来到小熊猫活动场地,小熊猫体型中等,腹部毛发为黑色,背部毛发为棕橙色,尾部有橙白相间的环状毛。小熊猫比大熊猫在体态上小很多,它不是大熊猫的幼崽。

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在生物学分类、外貌特征和分布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大熊猫属于熊科,是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的唯一哺乳动物。小熊猫则属于小熊猫科、小熊猫属。

小熊猫是1825年被法国动物学家在尼泊尔首次发现的,并被命名为“熊猫”。大熊猫是1869年被法国传教士阿曼德·戴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发现的。小熊猫的发现早于大熊猫约40多年。1869年大熊猫被发现后,为了区分这两种熊猫,1825年发现的熊猫被改称为小熊猫或红熊猫。

漫步在这片模拟邛崃山脉自然风貌的基地,看着黑白相间的"圆滚滚"们或吃或睡、或玩或闹的样子,城市生活的压力与烦忧确实烟消云散。

最后,我们参观了大熊猫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设计主题体现了"人·大熊猫·自然和谐"的精神。整个博物馆通过七大主题展区,系统性地展示了大熊猫从古至今的完整故事链条:

· 熊猫前传:通过化石扫描台、考古沙坑等互动设施,带你探索大熊猫800万年前的史前生活环境和演化历程。

· 竹林隐士:揭秘大熊猫为何从食肉动物转变为以竹子为主食,以及它们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

· 发现熊猫:复原了邓池沟教堂和五一棚科考站场景,展示大熊猫被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早期科研设备。

· 濒危年代:记录了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危机事件,以及被列为保护动物的历程。

· 保护之路:展示了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突破、野化放归成果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

· 生态家园:呈现了大熊猫的伴生动物群落及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 创享未来:通过云端领养系统等前瞻技术,展望物种保护的未来,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

成都熊猫基地不仅是一座动物园,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象征。这些曾经濒危的生物在这里得到庇护、繁衍,而我们在与它们相遇的时刻,也找回了内心深处对生命最本真的爱与尊重。

这次熊猫基地之行,让我们看到了比预期更多的精彩。那些黑白团子用它们与世无争的慵懒和天真,给了我们最纯粹的快乐。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该学学熊猫——专注享受眼前的竹子,不为明天多余的竹叶烦恼。

心灵的收获

所见所闻,不只是满足了看熊猫的愿望,更是一次与自然生命的深度对话。看着这些曾经濒危的生物在这里安然生活、繁衍后代,我仿佛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可能。而熊猫们那种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何尝不是给我们这些忙碌都市人的温柔启示?

这趟熊猫基地之旅,带给我的不只是相机里的张张萌照,更是一份沉淀在心底的宁静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