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四宝和它的朋友们”:解码汉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最优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8 17:08  浏览量:1

盛夏的汉中,远山如黛,碧水长流,草木葳蕤,绿意盎然。

7月22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汉中市委网信办主办、西部网承办的“秦岭四宝和它的朋友们——生物多样性在汉中”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此次活动为期3天,媒体采访团先后走进天汉湿地公园、南郑区、洋县、佛坪县等地,聚焦汉中在生态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及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深度解码秦岭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汉中故事。

天汉湿地公园:汉江之畔的生态图谱

“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突发环境事件保持‘零纪录’。生态示范创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7月15日,汉中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164天,排全省第三”。7月22日上午,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位于汉中城区的天汉湿地公园,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湿地和岛屿1.5平方公里,生态鱼道2.3公里,是以“两闸三桥”形成的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景区。湿地公园于2021年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如今,在天汉湿地公园,河堤之外,城市因水增色,因绿升级,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攀升;河堤之内,汉江城区段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珍稀动植物生长栖息地环境稳定,红嘴鸥、斑头雁、鸬鹚等候鸟数量增加。

长期在天汉湿地公园等地拍摄市民保护朱鹮、红嘴鸥等鸟类的摄影师王淦说,作为一名摄影师,他会继续用镜头来定格这些美好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汉中,爱上汉中。

南郑区:以“绿”为底让山水生“金”

鸭子在水中嬉戏,牛羊在栅栏里啃草,古井区水声潺潺……走进南郑区汉山街道赵家湾村的山间绿生缘农场,一幅山水田园的农耕之美画卷,呈现在大家眼前。

“我们以汉山自然生态地貌为基底,创新打造‘农耕、生态、茶园、非遗’四大主题体验区,构建‘农文旅融合+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在为游客提供田园慢生活体验的同时,实现了村民、村集体与企业共同发展。”7月22日,南郑区芳香之旅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行政经理徐丽介绍说。

据了解,芳香之旅项目是南郑区人民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位于汉山街道办赵家湾村,园区规划面积583亩,总投资2.55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一期于2024年5月已经试营业,二期规划2026年建成开放。

七月流火,酷暑难挡。走进汉中龙头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却仿佛一头扎进藏在云端的“天然空调房”里。清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发梢,不禁让人感叹:原来这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依托龙头山独特、秀丽的生态,围绕生态游、运动游、康养游三大旅游板块,重点打造了高空索道、户外观光电梯、悬空栈道、滑雪场、油画森林等旅游项目,形成了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彩林冬玩雪的四季旅游格局。开园6年来,客源从汉中扩展到省内外及周边地区,年均接待游客量80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余商户走上致富道路,同时吸纳周边村镇居民就业600余人,有效拉动当地群众家庭收入,生态的高颜值真正在龙头山变为文旅发展的高价值。”汉中龙头山景区副总经理王宁说。

洋县:“朱鹮”和“有机”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此树正有朱鹮筑巢繁殖,禁止行为:声光干扰、树木扰动……”7月22日,记者在洋县中心城区一棵行道树上的告示牌上看到这样的内容。

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而朱鹮将它的爱巢就搭建在这闹市之中,一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清晰呈现。

“啊哦——啊哦—”!一走进洋县朱鹮生态园内,就能听到朱鹮粗哑的叫声不绝于耳。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孤羽,到如今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朱鹮在汉中洋县的重生之路,堪称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经典范例。

“去年村集体经济积累2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在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村支书刘开昌介绍道。

草坝村是国宝朱鹮的夜宿地、繁殖地和重点觅食地之一。据介绍,为实现有机农业品牌化发展,该村积极探索“中心基地+核心片区+专业农户”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成立了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力做强“朱鹮湖”有机品牌。目前,全村已认证有机梨果3800亩,有机稻米、油菜基地6050亩,年收益6000万元以上,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增长”、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走进洋县秦洋长生酒业,阵阵清幽酒香扑鼻而来。

“我们用1000亩有机糯稻酿酒,每一滴都带着草本清香。谢村黄酒采用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酿酒技艺,是北方黄酒的杰出代表。”7月23日,在秦洋长生酒业,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洋县依托朱鹮保护获得的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擦亮“朱鹮之原·有机洋县”的生态名片,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振兴之路。

佛坪县: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熊猫家园”

7月24日,在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党生”在草地上打着滚儿,正用它的方式欢迎着各地前来观赏的客人。

“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担负着秦岭大熊猫人工繁殖及秦岭区域野外伤病大熊猫的救护、治疗、康复等功能。目前有‘秦韵’‘党生’‘佳佳’和‘全运’4只大熊猫快乐地生活在这里,深受大家的喜欢。”该基地工作人员张宁介绍说。

而在距离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约半小时车程的佛坪县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丰富的夜生活让这里夜经济持续升温。

漫步在王家湾村,诸多精心打造的游玩项目让人流连忘返。形态各异的“熊猫”雕塑憨态可掬,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大红椅子”醒目地坐落在绿色草坪上寓意“坐吧”,彰显着村民的热情好客。丝路花园研学点、数字游乐场、木工榫卯工艺文创等场所,吸引着游客沉浸其中。

夜幕下,七彩投影灯光在地面勾勒出流动的光影。欢快的音乐会、非遗表演“打铁花”、品尝各色美食,露天游泳场泛起的水花,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热闹的乡村夜曲。

“我们依托自然生态优势,走好农商旅融合发展之路,不仅举办各类体验活动,还有木工学堂、9D环幕影院、篝火晚会等,丰富游客体验感。近三年,王家湾村高端民宿从2家发展到11家,可提供近300张中高端床铺;农家乐从2家发展到7家,小餐饮店从几乎没有发展到了6家。接待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尚鹏说。

走进携程度假农庄·陕西佛坪店,以秦岭四宝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建筑,与秦岭植被巧妙融合。据介绍,今年暑期以来,入住率达40%。该项目的落地,将和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秦岭金丝猴自然繁育研究基地、百亩花海等景点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将佛坪“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