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青儿名字里的秘密:曹雪芹在清廷眼皮子底下喊出的辱清口号!

发布时间:2025-09-05 04:32  浏览量:7

藏在青儿名字里的秘密:曹雪芹在清廷眼皮子底下喊出的辱清口号!

原创 王培宏 ph和养猫人和猫

2025年09月05日 04:28 北京

【ph红楼研究系列】第41期,20250905,ph

从今年的7月5日我写下我这个“ph红楼研究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红学研究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至今天9月5日,整整两个月来,本系列共撰文40篇。

原本并没有写这个系列的计划,只是在写了第一篇以后停不下来了而已,于是一直更新至今,并且还将会更新下去。现在估计,这既有的四十篇文章大概只是三分之一吧。

今天写第41篇,是对第一期内容的回顾和完善。

在本系列第一期文《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中,破解了“小小之家”王成一家三代(王成、狗儿、板儿)的人名隐喻:成王败寇。这是曹雪芹隐藏最深的一个人名组合,其隐藏之深使260年来《红楼梦》的所有读者、研究者无人能解,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曹雪芹借王成一家三代人名隐藏的这一深刻隐喻(以及对这隐喻的讽刺),而被我在2025年6月30日凌晨时分破解了,所以我是曹雪芹260年来第一知己。(其他人不要玻璃心碎一地地瞎逼逼,不服的话报出名来看谁比我更配得上称为曹雪芹第一知己,把他的文章和见解摆出来,看全世界其他任何人的任何红学研究著作是否能超过我的这个“ph红楼研究系列”的水准)

本文对“成王败寇”这一隐喻所要补充的第一点是:刘姥姥两次造访贾府,都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但是根据“成王败寇”的隐喻,“板儿”就是“败儿”。所以刘姥姥两次带着“败儿”去造访贾府就是对“贾府要败”的深刻暗示和隐喻。不得不说,曹雪芹的这一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曹雪芹果然是一名天才,随便一段话,都暗藏杀机。

其次一个问题是:“青儿”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你要知道,王家的这三代人中,“狗儿”、“板儿”在文中都出现了若干次,而唯有“王成”、“青儿”都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作者介绍他们家庭背景的时候出现的这一次。在全书其他任何地方没有出现过,说明这个人物在全书其他任何地方没有功能性作用,他们的唯一功能就是在表现家庭成员时起到的作用。

从第一期文可知,作者之所以讲出“王成”这个完整的名字,就是为了和只有小名的“狗儿”和只有小名的“板儿”组成“成王败寇”这个成语,这是它之所以出现的唯一功能,并且由于“王成”这个名字在成语中要颠倒成“成王”,所以王成的儿子、孙子的顺序狗(寇)板(败)在进入成语时也要颠倒一下成为“败寇”,这才是符合逻辑一致性的,完美地隐藏了“成王败寇”,成功地隐瞒了世人260多年。

那么“青儿”的功能呢?我们如果仔细阅读原文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对青儿的介绍很拧巴。青儿到底是板儿的妹妹还是板儿的姐姐?在原文的陈述里其实是矛盾的:原文先说【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从“又生一女”这句话显然可以得出,青儿是板儿的妹妹;但是作者在原文里又接着说【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看管】,这句话又明确地说青儿是板儿的姐姐。

我们多数人的直觉印象都是青儿是板儿的妹妹,人社版《红楼梦》的编辑团队则认为青儿是板儿的姐姐,并且对“嫡妻刘氏,又生一女”的解读是:“狗儿嫡妻先生青儿,无子,狗儿续娶生板儿”,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原文里的这个“又生一女”并不是指时间顺序。

但是他们的这种解读显然并不能说服读者。

总之无论如何,青儿和板儿到底谁大谁小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原文表述就是矛盾的。对于这种根据原文无法推出合理答案的问题,我们是不能凭自己的臆猜和自以为是的偏见给出一个确定性答案的。没有答案就是没有答案,不要像高鹗、刘心武、周汝昌、蔡元培那些人那样仅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的猜测给出一个确定答案并认为是唯一答案。那不是研究,那是自己在改编续写呢。

当然,如果原文的底本是“青板姊妹”的话,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姊妹”这个词并不指都是女孩子,“姊妹”是指兄弟姐妹的意思。正文里如果把“姊弟”改回成“姊妹”,就完全正确并且清晰了:板儿是哥哥,青儿是妹妹,这家姊妹两个。不知道后面那么多版本里为什么要把“姊妹”改成“姊弟”,可能那些抄写者不知道“姊妹”里面包含了男孩子的意思?

好,无论如何,假设青儿板儿两个小孩的年龄到底谁大谁小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姐弟还是兄妹我们不知道,但是不妨碍我们知道这一点:两人的年龄是很相近的。因为两人都需要大人看管。所以,根据原文所说刘姥姥带板儿一进荣国府时【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可知,青儿的年龄也差不多这个年龄阶段,大也大不过七八岁,小也小不过三四岁。

并且青儿也没有跟着刘姥姥进贾府,一直都是板儿跟着刘姥姥进贾府,那么作者设计这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的用意何在?只设计一个板儿不就行了吗?多设计一个青儿难道不是浪费笔墨吗?她只在这里作为背景人物闪现了一下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次,为什么要让她在这里出现并且还要给她起一个名字?难道是为了表现狗儿夫妇儿女双全的幸福生活吗?当然不是。

如在前文《可人到底为何而死?——可人背后的贾珠身影》里所说过的,曹雪芹虽然把故事写得异常繁琐,但其文笔是相当简练简洁的,从来没有多写一句废话多写一个没必要的字,何况是对一个人物的设计,绝不可能是多余的。

所以“青儿”这个人名出现的功能就非常显然了,她的出现与“王成”这个人名的出现是一样的,也是为了凑成一个四字隐喻,与她的兄弟“板儿”的“成王败寇”的四字隐喻相呼应对照的,即:“青儿”和她的父亲“狗儿”及她的爷爷“王成”组成的这四个字——“清寇成王”。

以及,“青儿”和她的不知是弟还是哥的兄弟“板儿”组成两个字的隐喻——“清败”。

所以王成一家三代四口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隐喻:

哈哈哈哈哈哈哈,拍案大笑!曹雪芹啊曹雪芹,你真的是中文写作第一大天才,我爱死你了!

当然,如果不把“狗”看成“寇”的话则就是“清狗成王”,但是那太粗俗,不是曹公风格。要符合与“成王败寇”的一致性,就是“清寇成王”。“成王败寇”是从前到后两字有颠倒,“清寇成王”是从后往前直接成词。这就是它们各自的逻辑一致性。

更重要的是,要破解“清寇成王”这个隐喻成立,前提是要破解“成王败寇”这个隐喻成立。不然的话就没有说服力。比如我看到网上有博主说青儿和王成连起来是在隐喻“青城派”,简直是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不知所云地毫无逻辑瞎扯淡。

而破解“成王败寇”是难的,所以以其逻辑破解“清寇成王”也是难的。正因其难,所以曹雪芹敢这么隐藏。

这就是曹雪芹在王成一家三代、板儿青儿姊妹俩的名字上埋藏的伟大隐喻。这组伟大的隐喻成功埋藏了三百年。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清朝的那些读者们、审查者们没有一个能破解得了;曹雪芹死后260年来,万万千千的读者、研究者无人能破解得了。

王成的名字只出现这么一次,就是为了与他的儿孙辈组成这两组隐喻;青儿的名字只出现这么一次,就是为了组成“清寇成王”和“清败”这两个羞辱清廷的隐喻。

这是伟大的天才作家曹雪芹的最勇敢的隐喻。他有足够的自信能让清廷的那些文字审查者们看不出来看不懂。他要将他这三句伟大的隐喻伟大的讽刺藏诸在他的百万字大书中,把字隐藏在字中,传之于世,直到三百年后,被一个慧眼识珠的名叫ph的人发现。

他说,我就是写给你看的。

我说,我知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要清楚,曹雪芹是一个生活在严酷的文字狱中的一个人啊,见本系列前文《曹雪芹vs乾隆:《红楼梦》vs《四库全书》》,但凡在文字中发现一丁点反清辱清嫌疑,那都是面临着杀头连坐的白色恐怖的。

然而曹雪芹就敢这样赤裸裸羞辱清廷审查者的智商,将他这三句羞辱清廷的伟大的隐喻直白地藏在那里。所以,他如果不是大英雄的话谁能是?而且是一名拥有超高智商的大英雄。

另外,刘姥姥两次进贾府为什么只带板儿不带青儿?如果说第一次去的时候青儿太小不能带,第二次去的时候已经与第一次隔了六年了(见《红楼梦的时间线》),本着对两个孩子平等对待的原则也应该换成带青儿去啊,但是她还是带了板儿去没有带青儿。原因就是,作者要用板(败)儿的持续登门来隐喻贾府的败,如果让青儿去贾府,变成了毫无意义毫无隐喻的累赘情节,不是曹公风格;以及,作者设计青儿的唯一功能,就是组成“清寇成王”和“清败”,没有第二个功能,所以不会让她多余地出现哪怕一次。这就是曹雪芹文笔之洗练简洁的体现。

好了,本文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为了避免一些误解的嫌疑,我认为还有必要再补充一些内容。

所谓的可能的误解就是:曹雪芹的这组“清寇成王”、“清败”的辱清言论,是否意味着他是一名反清复明的人士呢?是否就像索隐派所意淫的那样,《红楼梦》是在“悼明之亡,揭清之失”呢?甚至为了悼明反清,《红楼梦》的作者都不是曹雪芹了,而是一群清朝遗民、反清复明的志士们呢?

我劝你不要相信这些扯淡的观点,这些所有“索隐派”的荒诞意淫,从蔡元培开始的对《红楼梦》的歪曲解读,错误百出漏洞百出逻辑上完全不能合理自洽的胡说八道,全是放言万里不着边际的意淫。你如果这样去读红楼梦,你就彻底地误入歧途了。并且是智商不高、毫无鉴赏能力、毫无鉴别能力的表现。

在本系列文第一期《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就已经明确说到,曹雪芹确实隐藏了“成王败寇”这个词,也确实书写了成王败寇的内容,但是,他写这么一部大书根本不是为了纪念成王败寇和阐述成王败寇,他最终的观点表现是对成王败寇这种死循环机制的彻底讽刺和彻底超越。

所以,曹雪芹讽刺的不仅是在“成王败寇”逻辑下成了“王”的“清寇”,他讽刺的是一切在“成王败寇”逻辑框架下成了“王”的王;他不仅认为“清寇成王”的“清王”会败,他认为一切以“成王败寇”逻辑建立起来的“王”都会败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你就彻底没有看懂《红楼梦》。

另外,在全书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丁点作者对“前朝”的哀念、惋惜、留恋之情,因为他看不起一切以“成王败寇”逻辑建立起来的“王”,因为他们的本来面目全都是“寇”,无论是清寇还是明寇。这才是曹雪芹对“成王败寇”真正的讽刺所在。

因为他在他的这部呕心沥血铸成的大书中,借主角贾宝玉林黛玉之视角,明确地表达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他对所有的帝制、男权、科举、儒教、皇威全部都是反讽的、否定的,他提出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概念、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博爱等等这些远超他的时代和他的社会的超前理念。

他无论是在讲清朝事还是在讲明朝事,他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文学故事。而他又不仅是在讲文学故事,他是在借文学故事这个载体讲他自己的价值观,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超越他的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价值观。

你读不到这一点,你读什么《红楼梦》?

而从蔡元培开始的所有所谓“索隐派”的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在自以为是的胡扯,逻辑上完全不能自洽,并且是彻底矮化、丑化、歪曲化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系列前文已对这些牵强意淫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批判,散见于前文《蔡元培、陈独秀、茅盾等人都在矮化丑化《红楼梦》(上)》、《蔡元培、陈独秀、茅盾等人都在矮化丑化《红楼梦》(下)》、《ph论《红楼梦》合集(1):一部被误解了整整260年的旷世杰作》、《读懂《红楼梦》的第一个门槛:读懂曹雪芹写的》等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红楼梦》真像蔡元培等人所说的只是一部哀亡悼明之作,用隐晦的笔法写的一部改朝换代和对改朝换代的叹息之作,本号绝不会浪费时间写这个红楼研究系列,不仅不会写,甚至连多看它一眼都不会看。曹雪芹如果在全书中流露出一丁点对荣华富贵的留恋,本号也不可能多看它一眼。

而之所以本号在两个月时间内写了四十篇原创研究文,并且可能还会再写80篇,恰恰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在全书中没有流露出一丁点对失去的荣华富贵的留恋之情;恰恰是因为,《红楼梦》全书写的完全不是蔡元培等人胡扯的对一个帝制王朝的哀亡之情;恰恰是因为,《红楼梦》远远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史学作品,它真正第一次提出了“人之为人”的人概念、平等的概念、自由的概念、博爱的概念;恰恰是因为,曹雪芹本人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过去、以及他的身后260年的未来的绝大多数人。

我写本红楼研究系列,就是帮曹雪芹还原《红楼梦》的本来面目,洗清这260年来泼在它身上的诸多脏水、流毒、误解、歪曲、诋毁,尤其那些披着赞美的名义的侮辱,典型如蔡元培、周汝昌等人的诸多浅薄解读甚至歪曲诋毁。

(本文完)

(我对蔡元培对红楼梦的歪曲解读深恶痛绝,因为他带坏了一大片)

《曹雪芹vs乾隆》

(我的鲁迅专栏也是全网鲁迅研究领域第一系列文,第二名根本看不到影子,余华莫言王朔等人连鲁迅的皮毛都没有读懂。我的张爱玲系列也是全网张爱玲研究领域第一系列文,第二名根本看不到影子,以研究张爱玲著称的香港学者许子东是一个连张爱玲原文都不没有读明白就大喇喇发感想的水货。以及,我的王小波系列也是全网王小波研究领域的第一系列文,第二名根本看不到影子,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女士根本没有读懂王小波的文章,而王朔冯唐等人连王小波的毛都没有读明白。我这些话都是有足够证据支撑的事实陈述,没有一句吹牛皮的话。我也毫无在这些人面前吹牛皮的必要,因为他们拉低了我的文章内容。)

ph之“红楼研究”系列

1.红学研究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

2.贾宝玉的大名到底叫什么?

3.高鹗不懂红楼,世人难解雪芹

4.《红楼梦》是千古杰作,高鹗是千古罪人

5.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最大功能

6.曹雪芹vs乾隆:《红楼梦》vs《四库全书》

7.蒋勋、白先勇、王蒙都是根本没有读懂《红楼梦》的典型

8.刘姥姥随口编的“茗玉”其实就是在隐喻“黛玉”

9.曹雪芹其实才是最早的新文化运动主将

10.贾府上下多须眉,不如探春一女子

11.晴雯与袭人:高下立辨

12.大观园里没有秘密

13.红梦残缺半边楼

14.所谓的“108回癸酉本石头记”必是伪作

15.很可惜,台湾没有真正的文化大家

16.蔡元培、陈独秀、茅盾等人都在矮化丑化《红楼梦》(上)

17.周汝昌对《红楼梦》的研究也是非常不严谨的

18.曹雪芹创作的129位“女儿”全名单

19.央视八七版《红楼梦》对原作的胡乱篡改之一

20.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中的三处印刷错误

21.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明儿并不专指明天,昨儿多数指昨天

22.晴雯的身世之谜:出身不比黛玉低

23.贾雨村身上的两处镜像:两爷两呆

24.蔡元培、陈独秀、茅盾等人都在矮化丑化《红楼梦》(下)

25.ph论《红楼梦》合集(1):一部被误解了整整260年的旷世杰作

26.读懂《红楼梦》的第一个门槛:读懂曹雪芹写的《自己的文章》

27.曹雪芹的不写之写:金钏跳井那天,最伤心的人是史湘云

28.一个猜想:曹雪芹的“凸碧”是来自莎士比亚的“To be”

29.薛宝钗进京原本是为了入宫待选的,为什么进京后没有消息了?

30.真正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必是现实主义的

31.整部《红楼梦》中我最厌恶的人是薛蟠:又坏又蠢

32.薛宝钗对林黛玉最恶毒的一次羞辱甚至诅咒

33.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是红楼梦二次创作领域难以超越的影视经典

34.

35.

36.

37.

38.

39.《红楼梦》中的时间线及时间线问题:从红楼元年到红楼十六年

40.蟠香寺、怡红院、绛芸轩、瑞珠、宝珠这些名字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