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户建VS国内鸽子笼:揭穿我们被骗了20年的居住谎言

发布时间:2025-09-19 09:46  浏览量:2

本内容是整理自小编与网友的一问一答。

主要探讨问题:现在的城市住宅都建那么高,将来能拆的动吗?

网友:看到很多人都说熊猫人口密度大,只能建高层鸽子笼住宅,甚至拿熊猫跟欧洲对比,最大的差异就是人口。

因为熊猫几个市的人口就顶欧洲一个国家了,在此基础上又要实现城市化,如果大量搞低密度住宅区,相应的城市化配套肯定是无法顾及的。

结果好的城市配套都集中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也就是高层聚集的地方。

我觉得此言差矣,先不说欧洲,日本、韩国人口密度远大于熊猫,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是以一户建为主要居住模式,舒适度高太多了。

在东京、大阪、横滨都生活过,一户建和高层公寓都住过,日本的高层公寓还都是板式结构,前后阳台、过道的通风情况非常好。

当然了,一户建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庭院需要自己打理、房屋和设备需要自己修理或联系专业人士来修缮,同时要缴纳高昂的物业费以及房产税,但这些问题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阶级来说,也都不是大问题。

像日韩远高于熊猫的人口密度(尤其是东京、大阪、横滨这样的都市圈)都能容得下大量中产阶级的一户建,熊猫土地比值大数倍、拆迁阻力小数倍,有什么理由说熊猫只能建高层鸽子笼住宅呢? 不都是开发商学美西方那一套,捂地惜售、人为制造用地紧张局面造成的吗?

:由于人口基数、耕地红线和城市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压根不适合走西方国家小别墅或者日本一户建的道路。高层住宅以后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是在成熟的建筑结构和设备维护。

目前高层住宅的主体结构都是钢混结构,只要质量过关,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是外墙保温层、楼顶防水层、水暖管道的耐久性是高层住宅的痛点,设备则主要是电梯、供水和消防,关键是电梯。

现在开始的老旧小区改造也部分证明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住宅的使用性和舒适性主要是附属设施维护和改造(加装电梯)。

设计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

国内小区

在防灾减灾方面,只要主体结构没问题,地震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关键是火灾的救援,这依靠未来消防应急技术的进步。

所以,在技术层面上来说,只要我们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高层住宅不会必然走向贫民窟化这条路。

同时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理顺,比如住宅维护的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怎么明确,居委会、业主和物业三者关系怎么协调,城市更新与旧住宅区怎么兼容等等。

但总的来说,保证高层住宅的长期使用功能不存在根本技术障碍,现在的老旧小区改造会为以后的高层住宅维护提供很好的经验教训。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国城市治理水平也在提高,以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高层住宅以后的路并不悲观。若总抱着前二十年地产发展的老套路来看未来的高层住宅问题,恐怕不妥当。

耕地红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农业科技没有突破性进展之前,仍然是目前的大政基调。

当然我们乐得见到以后农业科技突破了,无土栽培等技术非常成熟了,城市的空间扩大,毕竟大家都想住的宽敞一点,都想有个大院子种种菜养养花的。

欧美高层住宅的现状,给我们解决高层住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底特律的高层住宅和纽约曼哈顿的高层住宅很难面临同样的命运。

写在最后:总之这近30年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但也不要过度渲染我们有多了不起,多么独一无二。

其实很多方面,我们也只是在步别人后尘。

比如迅速猛烈的高层住宅区建设,都是欧美国家曾经历过的阶段。

还有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随之接纳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来移民。因为人口出生率下降,需要补充劳动力。

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自然过程,不是谁谁谁灵机一动,就天降神奇。不管是先行的,还是后起的,都要走一回。

入云的高楼拆得动吗?当然拆得动,没问题。定向爆破技术,就是这样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只要社会有迫切需要,人都能找到解决需要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