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聊城走出的国学大师,那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发布时间:2025-09-20 08:42 浏览量:1
季羡林是聊城市临清人,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官庄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苦读诗书,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有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诸多称号。
他的一生不但精于国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轶闻趣事:一、清华园里的“四剑客”往事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以优异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这个从山东聊城临清走出的青年才俊,最终选择了清华西洋文学系,专攻德文。
在清华园里,季羡林与李长之、林庚和吴组缃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论人生,被同学们称为“四剑客”。有趣的是,这四位年轻人常常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转眼又能一起蹲在街边小摊吃豆花。李长之后来回忆说:“羡林总是最安静的那个,但一开口就能切中要害。”
二、德国留学时的“咖啡事件”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在物资匮乏的二战期间,咖啡在德国是极为珍贵的饮品。有一次,季羡林受邀到教授家中做客,教授夫人特意煮了珍藏的咖啡招待他。
当教授夫人问他要加几块糖时,出于中国人的谦逊礼貌,季羡林客气地说:“不用了,谢谢。”结果他只能硬着头皮喝完了整杯苦咖啡。后来他才知道,在欧洲文化中,客人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件小事让他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也成为他后来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动力之一。
三、“猫奴”大学者的温情一面
季羡林是个出了名的爱猫人士。在北大朗润园的家中,他经常与猫咪们共处一室,甚至允许它们在自己的书稿上踱步。有一次,一只猫咪不小心打翻了他的墨水瓶,弄脏了即将完成的手稿。面对如此情景,季羡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对猫说:“你也想帮我改文章吗?”
他的学生曾回忆道:“季老写作时,常有猫卧于膝上。他一手抚猫,一手执笔,那种温馨场面令人难忘。”这种对小动物的爱心,展现了大学者温和的一面。
四、布衣学者的朴素生活
尽管贵为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的生活却异常简朴。他常年穿一身中山装,戴一顶旧帽子,被人称为“布衣教授”。
有一次,一位新生在北大校园里遇见季羡林,见他衣着朴素,还以为他是学校的老工友,便请他帮忙照看行李。季羡林欣然答应,在烈日下站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新生办完手续回来。后来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才发现那位“老工友”竟然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副校长,一时传为佳话。
五、病房里的“口述历史”
晚年住院期间,季羡林仍然坚持工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执笔写作,他就采用口述的方式,让助手记录整理。
在301医院的病房里,他完成了《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病痛中,他仍然保持幽默感。有一次医生嘱咐他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能太激动,他开玩笑说:“那我只能思考一些不太有趣的问题了。”
六、乡音无改的聊城情结
尽管离开家乡多年,季羡林始终保持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有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他用地道的山东腔调英语发言,形成了独特的“季氏英语”,让与会学者既感到有趣又肃然起敬。
季羡林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在散文中多次写到聊城的老屋、童年的趣事和对母亲的思念。他说:“我是聊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故乡的养育。”
2009年7月11日,这位98岁的学术巨擘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不仅是等身的著作,还有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轶事趣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国学大师。
如今,在聊城临清的季羡林纪念馆里,参观者依然能够通过这些生动故事,感受到这位从鲁西大地走出的学术巨匠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孟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