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人注意,这几种病猫可传染给人,要引起重视
发布时间:2025-07-27 01:01 浏览量:3
猫咪用软萌的外表和治愈的呼噜声俘获了无数人的心,但作为铲屎官,除了享受陪伴的快乐,还要警惕“人畜共患病”——即猫咪可能传染给人的疾病。这些疾病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可能藏在日常互动的细节里,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才能让人与猫的相处更安心。
弓形虫病:备孕家庭需格外警惕
弓形虫是一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猫咪是它的终宿主(即弓形虫可在猫体内完成繁殖)。感染弓形虫的猫,粪便中会排出卵囊,若人接触被污染的猫砂、土壤或食物,就可能被感染。
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免疫力较弱的人可能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不适;孕妇若在孕期初次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严重后果。不过不必过度恐慌,弓形虫的传播有明确条件:只有接触新鲜粪便(24小时内)且未洗手就接触食物,才可能感染,日常抚摸、拥抱猫咪并不会传播。
预防措施很简单:清理猫砂时戴手套,处理后立即用肥皂洗手;猫砂每天清理,避免卵囊成熟;孕期女性可让家人代劳清理猫砂;不给猫咪喂生肉,避免其感染弓形虫。做好这些,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猫癣:皮肤接触就可能“中招”
猫癣是猫咪常见的真菌感染(多为犬小孢子菌),传染性极强,人接触患病猫咪后,皮肤可能出现圆形红斑,伴有瘙痒、脱屑,类似“脚气”的传播方式。
猫咪感染猫癣后,常表现为局部脱毛、皮肤结痂,尤其是幼猫、体弱猫更易患病。人若抚摸病猫后抓挠自己的皮肤,或接触被污染的猫窝、梳子,就可能被感染。曾有朋友收养流浪猫后,手臂上长出成片红疹,就医后才发现是猫癣,经过两周治疗才痊愈。
预防需做到:发现猫咪皮肤异常及时就医,隔离治疗;接触病猫后立即用抗真菌洗手液洗手;定期用宠物专用消毒剂清洁猫用品;自身出现红疹别抓挠,及时就医检查。猫癣虽然麻烦,但只要及时处理,人和猫都能很快康复。
猫抓病:被抓咬后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
猫抓病由汉赛巴尔通体细菌引起,多通过猫咪的抓咬传播——猫咪爪子或口腔中的细菌进入人体伤口,可能引发感染。
感染后初期,被抓咬的部位会出现红色丘疹,几天后附近的淋巴结(如腋下、颈部)会肿大疼痛,部分人还会发热、乏力。多数人无需特殊治疗就能自愈,但免疫力差的人可能需要抗生素干预。家里的猫咪若经常外出捕猎,或接触过流浪动物,携带这种细菌的概率会更高。
预防的关键是减少被抓咬:和猫咪玩耍时避免用手当玩具,改用逗猫棒;被抓咬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用碘伏消毒;定期给猫咪剪指甲,避免抓伤;外出的猫咪回家后及时擦拭爪子。
跳蚤、蜱虫:吸血虫带来的“连锁反应”
猫咪身上的跳蚤、蜱虫不仅会叮咬猫,也会跳到人身上吸血。跳蚤叮咬后,人的皮肤会出现红色痒包,且容易引发过敏;蜱虫则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导致发热、头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猫咪感染跳蚤后,会频繁抓挠、舔毛,毛发中可能看到黑色的跳蚤粪便;蜱虫常附着在猫咪的耳后、腋下等部位,像一颗“黑色的小豆子”。这些寄生虫还会在环境中产卵,即使猫咪驱虫后,地毯、沙发缝隙里的虫卵也可能再次孵化,反复感染。
预防需双管齐下:定期给猫咪做体外驱虫(尤其是春夏季节);每周用吸尘器清理家居环境,并用宠物专用除虫喷雾喷洒缝隙;猫咪外出归来后检查毛发,发现蜱虫时用镊子垂直拔出(别捏碎虫体),并消毒伤口。
沙门氏菌病:生肉喂养埋下的隐患
沙门氏菌多存在于生肉、生蛋中,猫咪若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感染病菌,进而通过粪便、呕吐物传染给人。人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免疫力差的人可能病情更严重。
很多铲屎官为了“让猫咪吃得好”,会喂生骨肉,但如果肉类来源不明、处理不当,就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猫咪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精神不振,其粪便中的病菌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周,人接触后若未洗手就进食,很容易被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不给猫咪喂生肉、生蛋,肉类需彻底煮熟;清理猫砂盆后严格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猫砂盆及周围环境;若猫咪出现腹泻,及时就医并避免直接接触粪便。
其实,猫咪能传染给人的疾病虽然存在,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定期给猫咪驱虫、打疫苗,保持家居清洁,注意个人卫生,这些简单的习惯,就能守护人与猫的健康。毕竟,我们养猫咪是为了享受彼此的陪伴,而健康的相处,才是这份陪伴最长久的保障。
那么,你平时会给猫咪定期做驱虫吗?在照顾猫咪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注意过卫生细节?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健康养猫小妙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