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秋日 “新生” 看绿色甘肃的生长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9 10:34  浏览量:2

金秋时节,兰州野生动物园传来喜讯——大熊猫“曼兰”的幼崽顺利迎来满月。这只粉雕玉琢的幼崽,不仅标志着甘肃省在大熊猫人工繁育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曾被贴上“生态脆弱”标签的陇原大地,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蜕变。

大熊猫幼崽的平安成长,是甘肃生态保护能力提升的生动体现。园方联系专家指导,团队开展24小时监护,严格把控各项生长指标,以科技力量护航新生命。

视线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在兰州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被救助的短耳鸮经过专业野化训练成功重返自然;泾川县村民发现受伤池鹭后,当地两小时内完成救治全流程;景泰县白墩子盐沼湿地公园重现的鹅喉羚,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见证。

这些变化也融入百姓生活。国庆期间,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出现岩羊在红色绝壁攀爬的动人画面,游客惊喜地表示“这门票花得太值了”。

从实验室到山野再到游客体验,甘肃的生态保护成效正在显现。这背后是持续的战略投入:兰州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147处红外相机与无人机联动追踪物种活动;兰州新区创新“生土熟化”技术,累计造林21万亩;全省近三年投入生态修复资金486亿元,实施重大工程127项。

制度建设同步推进。《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推行“林草长制+网格员”机制,让每片森林湿地都有专属“守护者”。这些努力,让生态保护的成果得以巩固,并惠及长远。

面向未来,甘肃的生态治理正在向“更精、更细、更系统”迈进。正如大熊猫“曼兰”的幼崽需要精心呵护,甘肃的生态建设也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甘肃用一只熊猫幼崽的诞生、一群岩羊的现身、一片湿地的复苏,书写着属于西北的生态答卷。(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