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卖爆还是翻车?九阳靠哈基米市值涨20亿,蔚来清明营销咋踩雷

发布时间:2025-11-18 13:48  浏览量:1

现在品牌不玩梗都不好意思混营销圈了?

打开手机,“哈基米”“DUA”“非常麦驰”轮番轰炸,有的品牌靠梗卖爆库存,股价涨停。

有的却踩雷道歉,丢了口碑。同样是追热点,差距咋就这么大?

说句实在话,玩梗早不是简单跟风,而是门技术活。

2025年的营销战场,梗文化是双刃剑,要么披荆斩棘,要么划伤自己,关键看你懂不懂“踩线”的艺术。

玩梗营销的赢家,从来不是蹭得最快的,而是看得最透的。

2025年爆火的“哈基米”梗,相关内容播放量超50亿次。

九阳抓住机会推出“哈基米豆浆”,1小时售罄9万+件,发货排期延长一个月,母公司股价次日直接涨停,市值暴涨20亿。

九阳的成功不是运气,而是精准操作的结果。

它没有全盘照搬梗元素,而是切割出最安全的“魔性旋律+可爱猫咪”,避开“耄耋猫”相关的虐猫争议,把产品和梗的趣味性深度绑定。

更聪明的是,它没让营销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地成实体产品,让消费者看完热闹能买到东西,流量直接转化为销量。

从另一个角度看,2025年双11京东的“DUA”梗同样精彩。

携手邓超打造抽象广告,把“独家”简化成魔音“DUA”,搭配空调、电视等产品,全网曝光12亿+,互动超300万次,连百科都收录了这个梗。

还有奔驰和麦当劳的“非常麦驰”联名,借着王楚钦双代言的纽带,用汉堡镜头拍新车,线下快闪店打卡刷屏,把跨界玩成了全民社交事件。

这些成功案例都踩中了同一个关键点:玩梗的核心是“懂梗”,而不是“蹭梗” 。

九阳懂“哈基米”的萌系情绪价值,京东懂年轻人的抽象娱乐需求,奔驰和麦当劳懂跨界的共鸣逻辑。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产品承接,让梗不只是话题,而是能带动消费的实际载体。

有人靠梗起飞,就有人因梗翻车。

同样蹭“哈基米”热点的品客薯片,简单把薯片和猫咪凑在一起,完全没察觉梗背后爱猫人士和玩梗群体的对立。

网友举报后,品客仓促删帖道歉,结果玩梗的觉得小题大做,爱猫的觉得没诚意,两边不讨好,好感度直线下降。

比品客更离谱的是蔚来乐道的“清明换电”营销。

清明节本是寄托哀思的节日,它却打出“清明换电随时走”的标语,“走”字暗含的负面隐喻瞬间引爆争议。

最终设计和审核人员被劝退,管理层受警告,品牌专业度遭到严重质疑。

这暴露了最致命的问题:品牌追流量时,丢了对文化的敬畏心。

说句实在话,翻车的品牌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梗当成免费流量,却忽视了背后的文化风险。

品客不懂梗的圈层冲突,乐道不懂传统节日的文化禁忌,还有些品牌蹭“电子木鱼”、“玄学转运”梗,却没意识到部分相关产品存在辐射超标、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容易引发次生争议。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盲目跟风的玩梗,本质上是自杀式营销。

没有文化洞察,没有风险预判,只想着凑热度,就像在雷区里裸奔,早晚要踩中炸弹。

2025年的消费者越来越敏感,品牌的任何一点敷衍和无知,都会被无限放大。

玩梗不是不能玩,而是要带着敬畏心玩。

2025年《文化营销10大趋势报告》指出,玩梗营销的核心是“抢占前排但不越界”,品牌需要深入理解青年文化,快速响应且守住底线。

想要安全玩梗,这三点缺一不可。

首先是做好“文化摸底”。

玩梗前必须搞清楚梗的来龙去脉:起源是什么,不同圈层怎么看,有没有潜在敏感点。

京东做“DUA”梗前,分析了年轻人的抽象文化偏好;蔚来接“莫文蔚来了”的梗,是因为知道这是用户的善意调侃,提前评估了舆情风险,才敢真的请莫文蔚站台。

其次是划好“红线清单”。

有些梗绝对不能碰:涉及动物虐待、性别对立、政治隐喻的,还有传统节日的禁忌内容。

像乐道那样触碰节日文化底线,品客那样忽视动物保护争议,都是自寻死路。

相比之下,蜜雪冰城的玩梗就很安全,它的“雪王摇摇舞”、“土味主题曲”,走的是纯粹娱乐路线,没有敏感元素,累计播放量高达90亿次。

最后是备好“应对预案”。

没有任何营销能100%无争议,关键是出问题后怎么应对。九阳遇到质疑时,立刻开直播澄清误解,把负面转化为话题。

而品客和乐道的被动删帖、甩锅员工,只会激化矛盾。

2025年的消费者更吃“真诚”这一套,三九胃泰接下《折腰》的剧情梗,饿了么听劝请蓝盈莹代言,都是用真诚态度赢得好感。

玩梗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追流行,而是懂人心。

2025年的营销战场,梗只是工具,文化洞察、产品落地、敬畏之心才是核心。

品牌与其冒着风险盲蹭热点,不如沉下心研究用户,让梗为品牌服务,而不是被梗牵着鼻子走。

毕竟,流量是暂时的,口碑是长久的,只有守住底线、懂用户的品牌,才能在梗文化的浪潮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