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偷偷的半夜投喂流浪猫?在乌鸦的世界里,白天鹅有罪的

发布时间:2025-06-28 13:49  浏览量:14

夜里十点半,楼下的灌木丛沙沙响。李姐攥着猫粮袋,手电筒都不敢开。给毛孩子撒口吃的,活像搞地下工作。白天刚在小区群被人骂过:“招野猫乱拉乱尿的假慈悲!”

这年头,喂个流浪猫咋就成了见不得光的事?

外头说得轻巧:不就是几把猫粮?真蹲点的老手才懂。去年东城就出了事。喂了三年的大花猫被毒死在车棚,旁边扔着泡鼠药的火腿肠。警察来了也只能备案,没有监控没有证人,还能查谁去?

更闹心的还有法律这堵墙。去年二月,北京二中院判了个案子。小区里有位张女士长期喂流浪狗,结果狗把人咬了。法院最后判张女士担责赔偿!白纸黑字写着呢:长期投喂等于事实饲养关系。您看,撒把猫粮的代价,搞不好就是当“监护人”。

难怪好多喂猫人都学精了。不贴纸条不用碗,罐头倒进排水沟边水泥凹槽,雨水一冲啥痕迹不留。有人算过细账:每月猫粮支出三百二,但装两个防水的微型监控得花五百六——这笔“安保费”比口粮还贵。

你说那些骂人的图啥?物业刘师傅说得实在:嫌猫叫春吵的占三成,怕抓坏车漆的占五成。剩下两成就纯粹看善心不顺眼。上礼拜南城王阿姨被指着鼻子骂:“有钱不捐山区喂畜生!”可骂人那位自己,车尾贴着“爱心送考”标呢。

还有群护志愿者老赵的笨招:打印了五十份《流浪动物生存报告》贴电梯里。环保局2019年统计的:单是北京城区,每年约六千吨剩饭适合做流浪动物救助餐。结果隔天全被撕了,物业保洁嘀咕:“业主嫌字多占地方。”

事情就这么拧巴着。前脚微博刷到“猫是城市灵魂”,后脚下楼喂猫得戴帽子口罩。西郊喂猫八年的吴老师倒想开了:他干脆给常喂的玳瑁猫项圈里塞纸条——上面印着《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第27条:“任何人不得虐待、遗弃犬只”。他说这招叫:“拿人写的规矩,堵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