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人到底为何而死?——可人背后的贾珠身影,两个未出场就已死人物的隐秘联系

发布时间:2025-08-31 06:48  浏览量:13

可人到底为何而死?——可人背后的贾珠身影,两个未出场就已死人物的隐秘联系

原创 王培宏 ph和养猫人和猫

2025年08月31日 06:10 北京

【ph红楼研究系列】第38期,20250831,ph

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晰而深刻地了解这一点:曹雪芹写《红楼梦》,虽然细节琐碎内容繁杂,但是全书走笔行文干脆利索,没有一句赘言,没有一句废话,仅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第二部著作可以相提并论(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加起来总和再乘以10都无法与其比拟)。用“玲珑剔透”四个字形容这部未完之作的文学艺术水准毫不为过。

《红楼梦》的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赘言也体现在作者对每个人物的设计上,无论是有姓名的还是无姓名的,作者的设计都是有意味可循的。以及,非常重要的可能被很多人都忽视的一点: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没有出场就已经死了的人,在文中都有深意。尤其是那些作者特意提过名字的却已经死了的人,在文中必然大有深意。如果没有深意,以作者精炼的写作手法绝不会浪费这个笔墨。只要是作者笔墨点到的,即使是轻轻一笔略略带过,也有用意。这就是《红楼梦》值得深入分析的根本原因。

而在这所有的“有姓名却已死”的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然就是出场时已死的荣国府第四代长子贾珠。关于贾珠重要性的分析,在本系列第2期文《贾宝玉的大名到底叫什么?》中曾涉及过。另外顺便说一下,对贾宝玉大名的分析,我还有一些新的证据链,回头再补充写一篇,对贾宝玉的大名这个问题进行盖棺论定。

以及,全书中另外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有姓名却已死”的人物,就是借鸳鸯之口说出的与鸳鸯、袭人、金钏、彩霞、紫鹃、翠缕等这些大丫鬟齐名的一个大丫鬟“可人”:

(第46回)

从曹雪芹一贯使用的“对比互照”、“同文互现”的写法(例如《刘姥姥随口编的“茗玉”其实就是在隐喻“黛玉”》、《贾雨村身上的两处镜像:两爷两呆》、晴雯&黛玉等等),从“死了的可人和金钏”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断定可人与金钏是互为映像的。也就是说可人之死与金钏之死的性质必然是相同的,所以可人与金钏的死因也必然相同的:都是被荣国府的男主子调戏,然后被管辖这位男主子的荣国府女主子看到后逼迫残害而死。可人没有任何理由是其他死因,如果是其他死因那就是庸笔、赘笔、毫无意义设计这么一个人物。

那么这位男主子可能会是谁呢?荣国府上下可称为男主子的人有贾赦、贾政、贾琏、贾宝玉、贾环、贾兰。我们采用逐个排除法进行分析如下:

1)首先贾赦、贾政可以排除。因为如果是贾赦、贾政他们任何一人想要哪个丫鬟,除非丫鬟自己不同意,比如鸳鸯那样的,不会有哪个女主子比如邢夫人或王夫人或贾母跳出来羞辱那个丫鬟认为她不配,甚至最终嫉妒心发作地把她害死。所以如果是贾赦、贾政想要哪个丫鬟而那个丫鬟却死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丫鬟激烈以命反抗,就像鸳鸯拒绝贾赦时也做出以死抗拒的姿态。但是如果可人是这样死的话,与金钏的死因就完全不同了,无法形成两人的互照。所以排除贾赦贾政两人。

2)很多人认为她是宝玉的丫鬟,原因是因为“可人”这个名字与“袭人”相似。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真正与“袭人”的名字相对应的人是宝玉的另一个丫鬟“媚人”,作者在这种“近名命名”中采取的一贯是两两对应的手法,没有理由设计一个第三人进行对应,比如彩云-彩霞,金钏-玉钏,同贵-同喜,等。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宝玉手上已经有了金钏这条人命了,作者没有任何理由给宝玉身上再安插一个可人的人命,那宝玉成了啥了?已经早早地害死了一个可人却毫不吸取教训又害死一个金钏?那宝玉不成了贾府大恶人了?并且那样的设计也实在是过于平庸了,完全不是曹雪芹的笔法和智商。所以宝玉其实是可以完全地确凿地排除掉的——可人肯定不是贾宝玉的丫鬟,而且“袭人”名字的来历作者交代得很清楚,与“可人”没有任何关系。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有意的障眼法设计(全文中的这种障眼法非常多)。并且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可人死的时候宝玉还小,还不至于与丫鬟发生情色关系,毕竟宝玉首次懵懂男女关系是在警幻仙子的教导下才懂的,并且第一个人是袭人,而这个时候可人早已经死了。所以完全可以排除贾宝玉。

3)可人死时宝玉尚小,那么贾环、贾兰就更小了,所以就更不可能了。也都排除。

4)那么就只剩下贾琏了。贾琏的可能性如果成立的话,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贾琏勾引了可人,被刚娶回家的媳妇王熙凤发现,王熙凤于是嫉妒心发作搞死了可人。毕竟在文中作者有提到:在第39回里借平儿之口说道:“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得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在第65回又借兴儿之口说道:“(凤姐)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她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陪了过来一共四个,嫁人的嫁人,死的死了,只剩了这个心腹”。说明王熙凤那里死过丫鬟,并且有可能是被凤姐逼死的。那么这个死的丫鬟会不会就是可人呢?

有两条证据能证明可人并非贾琏和王熙凤的丫鬟。第一条证据是,可人这个丫鬟的名字不符合王熙凤的起名风格。你要知道,丫鬟的名字都是由她伺候的主子给起的,换个主子就要改名的,改的名字要符合主子的风格。所以珍珠在贾母那里叫珍珠,到了宝玉那里则改名叫了袭人;鹦哥在贾母那里叫鹦哥,到了黛玉那里则改名叫了紫鹃。这种“主子命名”规则是主子对自己丫鬟产权、所有权的宣告。王熙凤是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她的丫鬟都叫什么名字?平儿、丰儿,她的仆人叫什么名字?旺儿、兴儿,你看这些名字与“可人”这个楚楚可怜衣袂飘飘温文尔雅的女孩名字搭吗?一点都不搭好吧。所以可人不能是王熙凤的丫鬟,如果是,她必须要给可人改一个通俗的顺她口的名字,而不是这个文绉绉的名字。

并且,“可人”是一种视觉平等的怜惜疼爱的称呼,而王熙凤的丫鬟平儿丰儿这些带“儿”的名字是主人的居高临下的称呼。平等的称呼只有宝玉对他的丫鬟这样起名比如晴雯袭人麝月秋纹,其他人都不会这样给自己的丫鬟起名的,王熙凤尤其不会。

可人不是死在王熙凤之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鸳鸯说的这段话“死了的可人和金钏”是对着平儿说的。如果可人是被王熙凤害死的,那么平儿也是当事人之一了,鸳鸯当着平儿的面提可人就不合适。鸳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丫鬟,她没有理由当着平儿的面提起平儿的尴尬事。

所以贾琏也是可以排除的。

5)那么,没有人了吗?但是不要忘了,作者从一开始就埋下的那个人——荣国府第四代长子贾珠。

当你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最后一个即使看起来有多么不可能,但也一定就是他了。

这两个未出场就死了但作者却特意留下名字的人,贾珠、可人,他们的死,是否有关联呢?

如果考虑贾珠的可能性,这完全就全部能讲通了:被贾政夫妇寄予高度厚望的贾珠勾引了丫鬟可人,被王夫人发现,王夫人不怪自己的儿子贾珠却怪罪可人,极度羞辱了可人并撵走可人,可人于是死。

是不是就完全是宝玉-金钏事件的翻版?这才是真正的同文互现啊!曹公最擅长的写作技巧。

而且贾珠是好读书有文化的,“十四岁进学”,即14岁就已经进入秀才行列了,他是整个贾府寄予厚望的走科举路线的人。当王夫人发现有丫鬟勾引自己的宝贝儿子走歪路的话能不恼羞成怒吗?就像她对金钏恼羞成怒最终逼死了金钏一样。

以及,当金钏死后,贾政愤怒地暴揍宝玉。这时王夫人趴在宝玉身上痛哭,但是她哭的不是宝玉,而是在哭贾珠!!!你不觉得很奇怪吗?而且她一哭到贾珠,原本愤怒异常的贾政似乎一下子就泄气了,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你不觉得奇怪吗??

但是如果你能看到:他们在此时宝玉的身上看到了贾珠的影子,他们在此时金钏之死看到了可人之死。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一切都完全合乎逻辑了,完美自洽。

以及,早在第23回,当贾政第一次听到“袭人”这个名字的时候就非常反感,作者特意地写出了贾政对“袭人”这个名字的反感甚至愤怒,为什么?如果理顺了上面这个逻辑,也就很清楚了:贾政看到“袭人”就想到了“可人”。这才是作者设计出可人-袭人对照的原因——贾宝玉对“袭人”名字的设计完全与“可人”无关,而在贾政眼里可人-袭人却是关联的。

(第23回)

所以贾珠-宝玉这对年龄相差很大的亲兄弟俩身上互有影子,都是聪慧好学的,不同的是宝玉抵抗科举而贾珠不抵抗。但他们对自己的丫鬟都有一种平等人格的视角关怀,所以贾珠给自己的丫鬟起名可人,宝玉给自己的丫鬟起名袭人。

要说他俩年龄相差多大呢?根据原文信息推理可知,贾珠的儿子贾兰比贾宝玉小3岁(第四回中贾兰5岁时宝玉8岁)。而贾珠是在【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所以贾珠比宝玉大了至少13岁以上。所以贾珠死的时候宝玉是4~7岁不会小于4岁(贾珠死时贾兰必须已经出生)不会超过7岁(贾宝玉7岁那年冷子兴遇见贾雨村并说贾珠已经死了)。所以宝玉必然记得他的亲哥哥贾珠,但对他的死因未必知道得很清楚。也未必知道可人的真正死因。所以他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己的丫鬟起名叫了个“袭人”,惹他老爹不高兴;所以他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调戏金钏复制了贾珠与可人的可人悲剧,惹他老娘发威。

贾宝玉是局中人,他完全无知于他&金钏与贾珠&可人的对照,然而在王夫人、贾政、作者曹雪芹那里,这都是彻底的一目了然的对照。

对于可人这个人物身份,红学领域以及网上绝大多数文章都分析她是宝玉的丫鬟或者贾琏的丫鬟,其实他们的逻辑都不能完善,综上所述就可以断定他们的逻辑都不能完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他们都忽视了那个死了的贾珠,那个作者一开始就埋下的极为重要的人物——贾珠。

另外,八七版《红楼梦》里把鸳鸯的这句“死了的可人和金钏”中的“可人”删掉了,只剩下“死了的金钏”。这个不应该删。删了就缩减了《红楼梦》的伟大、深邃、迷人,以及本文这篇优秀破案文。

ph之“红楼研究”系列

1.红学研究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