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用画笔改写中国美术史的巨匠
发布时间:2025-09-23 09:26 浏览量:1
1895 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贫寒的画师家庭。父亲徐达章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还精于诗书篆刻 。尽管家中经济条件不佳,但在父亲的熏陶下,徐悲鸿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绘画天赋也逐渐崭露头角。
六岁时,徐悲鸿开始随父读书习字,彼时他便渴望学画,却遭到父亲拒绝,只能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来自得其乐。直到九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后,他终于开始随父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他的启蒙教材,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有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询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他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十岁时,徐悲鸿随父乘舟赴溧阳,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展现出他不仅绘画天赋过人,文学素养也在逐步提升。
1908 年,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靠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为生,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这段经历虽然艰苦,却让他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12 年,由于父亲重病,徐悲鸿返回故乡。此时他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担任美术教师 ,用自己的才华支撑起家庭的重担。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天才画家,1914 年父亲去世,家庭的变故让徐悲鸿的生活陷入困境,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外出闯荡、追求艺术梦想的决心 。
1917 年,22 岁的徐悲鸿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得到了同乡蒋梅笙的资助,与蒋梅笙的女儿蒋碧微一同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徐悲鸿如饥似渴地参观各类艺术展览,深入研究日本绘画以及从西方传入日本的艺术作品。日本绘画对线条和色彩的独特运用,以及西方绘画中的光影、透视和动态表现手法,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日本的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经济拮据,徐悲鸿和蒋碧微的生活十分艰苦。仅仅半年后,他们便不得不返回中国。尽管留学时间短暂,但这段经历却为徐悲鸿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艺术的窗户,让他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有了初步的思考。
回国后,徐悲鸿的才华逐渐得到认可。1918 年,他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在北大,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师曾、林风眠等,他们共同探讨中国绘画的革新之路。徐悲鸿在这一时期积极倡导吸收西方绘画的先进之处,创造全新的绘画风格,并在《绘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绘画的腐败现象,号召绘画界的有志之士进行革新 。
1919 年,在蔡元培和傅增湘等人的帮助下,徐悲鸿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 。这是他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巴黎,他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技法,接受了严格的造型与构图训练 。他的老师、法国画家领袖仰达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徐悲鸿也积极参加各种画家举办的茶会,与梅尼埃、倍难尔等画家交流,受益匪浅。
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悲鸿不仅在课堂上勤奋学习,还经常前往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艺术殿堂,临摹西方大师的作品,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他对这些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他们的绘画技巧、构图方式到色彩运用,都一一汲取精华 。
除了法国,徐悲鸿还利用假期游历了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在德国,他结识了画家康普,对动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前往动物园写生,画了大量的狮子、老虎、马等动物速写。在比利时,他参观了安特卫普美术馆,被鲁本斯的作品所震撼。在意大利,他领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瑰宝,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
在欧洲的八年留学生活,让徐悲鸿深入了解了西方艺术的精髓,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将西方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画创作的信念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如《老妇》《抚猫人像》等,展现出扎实的西方绘画功底,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出他对中西艺术融合的初步探索 。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令人敬仰。他主张将西方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画创作,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
徐悲鸿笔下的马,可谓是一绝。他的《奔马》图,以马喻人、托物抒怀,将马的神韵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画中的马,骨骼健壮,肌肉饱满,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展现出骏马的矫健与英姿。马的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耳朵直立,仿佛在警觉地聆听着周围的动静。它的身躯比例协调,胸部宽阔,体现出强大的力量感。马的鬃毛和尾巴在风中肆意飘动,仿佛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毅的气息 。在抗日战争时期,《奔马》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 。
除了《奔马》,《田横五百士》也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这幅创作于 1928 - 1930 年间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长 349 厘米,宽 197 厘米,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它描绘了西汉初年农民领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 。在动荡的时局下,徐悲鸿通过这幅画作表达了对英雄的呼唤和对正义的渴求 。他运用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将画面处理成 “舞台式” 的布局,精心安排人物的位置,使画面既庄重又富有动感。画中人物的形体严格按照解剖学方法描写,展现出强烈的光影对比和体积感 。田横身着红袍,挺胸昂首,面容肃穆地拱手告别,眼中闪烁着凝重、坚毅和视死如归的光芒。他周围的人物表情各异,有的沉默低首,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愤怒反对 。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仅展现了田横 “威武不能屈” 的高风亮节,也反映了徐悲鸿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伟大人格力量的歌颂 。
1940 年创作的《愚公移山》同样震撼人心。这幅作品以中国古代寓言为蓝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流畅线条,巧妙地融入西方油画的透视、光影及立体感,赋予作品更强的动感和生命力 。画面中,愚公带领子孙们奋力挖山,他们的肌肉紧绷,神情专注,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背景中的山脉巍峨耸立,更衬托出人类力量的伟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幅画寓意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念,战胜日本侵略者 。
徐悲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美术教育家,他的教育贡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天空 。
长期以来,徐悲鸿积极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建立了 “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主张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强调对物象的准确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他认为,素描是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素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表现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在他的教学体系中,素描不仅是绘画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
在教学过程中,徐悲鸿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他深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达方式,因此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
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徐悲鸿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写生和创作实践 。他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 。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写生过程中,他会耐心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构图、如何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众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吴作人,这位杰出的画家,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 ,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李可染,其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还有艾中信、董希文等,他们在油画、中国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学生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继承了徐悲鸿的写实主义风格,更将他的艺术理念和教育精神传承下去,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
徐悲鸿的教育贡献不仅体现在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人才,更在于他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他将西方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53 年 9 月 26 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 58 岁 。他的离去,让中国美术界失去了一位璀璨的巨星,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中国美术史上,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
徐悲鸿的一生,是为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如《奔马》《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的画作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在美术教育领域,徐悲鸿建立的 “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美术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的艺术理念和教育精神 。
徐悲鸿的艺术精神,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达,是对艺术教育的无私奉献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艾中信所说:“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和他的艺术主张,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作品和教育实践,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徐悲鸿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艺术和精神将永远流传,照亮中国美术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