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傲立画纸间,徐悲鸿墨韵写乾坤

发布时间:2025-06-05 13:20  浏览量:5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 ,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 。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

徐悲鸿于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1927年9月陈望道领导的中华艺术大学为进一步发展校务,添聘徐悲鸿为西画兼理论教授 。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34年先后在德国柏林和举办个人画展,在和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35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1938年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 ;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徐悲鸿创作过一幅以雄鸡傲立危岩构图的国画作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徐悲鸿纪念馆藏),题写的是一首见于《诗经·郑风·风雨》的诗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鸡鸣不已”比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气节。徐悲鸿借这只站在暴风雨巨石之上,引吭高啼的公鸡,呼唤着民众团结起来,志士仁人们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徐悲鸿抗战时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由单纯的取材历史嬗变为关注现实,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无论是其笔下的马、狮子、雄鹰,还是一鸡一猫一竹一石,都带着强烈的寓意。

徐悲鸿雄鸡图(135cm×67cm)

徐悲鸿用笔并不追求书法意味,而是致力于物象的造型,画中所绘劲竹以其惯用技法,以大笔刷出竹竿,形成光面留白的效果,从而表现立体感。劲竹浓淡相宜,粗干茁壮矗立,呈节节攀升向上,有冲破画中天地局限之势,浓淡墨相掺写成的竹叶,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均衡的节奏感,营造出竹影婆娑的文人画意境。左下角雄鸡一足屈曲,一足直立,尾羽高翘,回首凝视,眼眸炯炯。画家以灵活多变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器宇轩昂的雄鸡,头冠与双足笔法精细严谨,颈和背则通过寥寥数笔表现蓬松的羽毛,腹部用浓淡不一的水墨晕染,尾巴则以浓墨大笔扫出,冠红如火,尾黑似漆,在线与面、精与粗、红与黑的对比中,栩栩如生的雄鸡形象跃然纸面。徐悲鸿所绘动物每每托物言志,对于竹鸡,他曾在《新民晚报》发表文章称,“竹”用以象征正直;“鸡”能报晓,所谓“雄鸡一声天下白”;合起来在中国传统说法称作“竹报平安”。在徐悲鸿众多程式化且深具战斗意义的雄鸡中,此作多次出版,且气息自然生动,布局规整严谨,一动一静,朱墨相衬,灿然辉映,互起呼应,实属难得,不失为徐悲鸿此类题材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